阅读:0
听报道
从那以后,为拿了“真的假文凭”的“官员博士”辩护的人日渐稀少,乃至销声匿迹。我们在媒体上所看到的是这样的新闻标题:“地方官员简历在职硕士、博士学位泛滥成灾”,“官员博士化成风博士帽咋变成权学交易的筹码?”,“官员博士学历大跃进幕后:高校成学位批发商”……百度知道以这样的“最佳答案”回答“什么是官员博士?”:官员混入大学,读什么在职研究生之类的,混博士文凭,这类博士比起普招博士水分重、素质差、学问差。
终于有人发出声音:“呼吁在职政府官员不要读博士”,“对‘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官员说‘不!’”。也有个别高校的部分院系有所坚持或有所行动:北大中文系近年没有招收过校外的在职博士生;早在2003年,北大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就宣称“原则上”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然而,这个“原则上”又为“特事特办”留下了口子。北大中文系的做法固然可敬,但是我们从“官员博士”的学科背景可知,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已经不招他们待见,他们所读的越来越倾向于社会科学门下的经济(管理)、政治(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法律等专业。
不去或极少去上课、不写或基本不写论文的“官员博士”有什么危害?如果监督制度形同虚设,那么权力既可以寻租,也可以交易,伸进高校就是学术腐败。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最近说:“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被抓后我写过一篇文章,王益原来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他做了国家证监会副主任后,在两年之内拿到西南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人在北京,学位在西南,从历史学转为经济学,而且比一般人快两年。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能量呢?这才叫学术腐败!”
习近平说,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官员博士”利用权力屡屡拿走“真的假文凭”,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被权力渗透,必须重新设计。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资源是高等教育中最稀缺的资源,面对公权力到处伸手要文凭的现象,有必要立即停止招收所有官员在职读博读硕。正如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所言,“一刀切”可能会委屈了一些确实有才华而又离不开工作岗位的人,但这只是个别人的损失,从社会总体利益来看是公正的。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